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低成就動機的學生也可以蛻變

.

 隨著專科學校的改制,技職院校的數量越來越多,各校的入學成績落差也相當大。落在後段學校的學生往往被貼上不喜歡讀書的標籤,學校往往規劃較簡單的課程,雖然這種安排被認為相當體貼,然而師生雙方都只要求低標,恆心毅力都打折扣,低估學生的學習能力,更使學生的學習權利受到嚴重剝奪。這些學生在進入社會後將可能加劇與前段學校學生之間的落差與競爭力。教育家鼓勵學生不斷超越其智能,從錯誤中學習。教師不應該對學生預設較低的期望,著名的比馬龍(Pygmalion)效應提醒我們,教師對學生的高度期望會自我實現,教師應當善用這種特性。另一方面,在少子化的社會裡,後段學校為學生規劃較簡單的課程也可能讓自己的招生更困難,這是因為學生畢業後的實力在社會上相形見拙,無法提升學校的聲望,讓招生更加困難。學校規劃較簡單的課程的邏輯來自於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假設,學校認為學生不愛讀書、入學時的程度較低,與其傳授較難的課程導致他們打瞌睡,不如教簡單的課程內容,降低他們的挫折感,只要習得一技之長即可。然而,如果學校能夠了解成就需求與成敗歸因之間的關係,可能就會改變想法。

.

學生在成就需求與成敗歸因的類型

 Covington在「成就動機的自我價值理論」一文中將學生區分為「精熟取向」、「避免失敗」與「接受失敗」等三類。精熟取向型的學生成就需求高、勇於挑戰,認為自己的能力可以透過努力增強,會設法改善自己的能力;避免失敗型的學生懼怕挑戰,為自己設定難度過低或過高的目標,過低的目標較容易達成,過高的目標則可以在失敗時降低痛苦與責任。這類學生認為自己的能力無法改善,認為能力不足是導致失敗的原因,所以表現出不在乎、不經心的行為。避免失敗型的學生在經歷持續的挫敗之後可能變成接受失敗型的學生;接受失敗型的學生因長期接受失敗而壓抑自己,為自己設定難度過低或過高的目標,甚至不設目標,認為自己的能力無法改善,認定能力不足是導致失敗的原因,所以感到無助,表現出自暴自棄的行為。

.

成就需求與成敗歸因的應用

 Covington對學生的分類所產生的意涵有助於教師幫助低成就需求的學生。想要幫助長期處於低成就經驗的學生恢復信心必須讓他們經歷「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的經驗。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強調學生進步的地方,鼓勵學生再往前走一步;在所批改的作業中清楚說明好的地方、需要改善的地方、如何改善;展示用心的作業、改進的作業;提醒學生在本課程中努力後獲得進步的經驗;要求學生思考如何解決難題;提出自己或某些學生挑戰成功的真實故事等。作法與原因詳述於后。

.

學生:「為什麼要學這個?」

 學校的功課對某些學生而言,似乎不重要或令人感到厭煩。通常教師在某一門課的第一堂會告訴學生該課程的意義與價值,以誘發學生的初始學習動機,這對於學習動機低的學生格外重要。然而初始動機需要後續的活動加以維持或強化,這些活動包含課堂風氣的營造、作業的設計與回饋、教師態度的省察等。

.

課堂風氣的營造

 課堂風氣是教師用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利工具。多數學生在過去的學習經歷中不知不覺地形成分數重於學習的錯誤價值觀,教師除了要矯正這種錯誤觀念之外,也可以從課堂風氣的經營著手。課堂中人際互動的應用可以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學生從參與以及達成共同目標的過程中影響彼此的動機。課堂活動的型式大致可分為個人與團體合作兩類。團體合作學習活動適用於較複雜的學習與問題解決技巧,對能力低的學生較為有利。研究顯示,團體合作學習可以提供歸屬感、包容力、相互觀摩的機會。這類活動如社區調查、腦力激盪。然而團體學習活動可能產生工作分配不均、搭便車與負面情緒之處理等問題,也比較不適合害羞內向的學生,教師必須對於團體成員的組成加以設計及輔導。團隊討論時必定有問題與回答的過程,學生為了向其他成員解釋,必須組織訊息,以自己的話思考例子與類比,其他成員則嚐試理解,因此團隊討論是極佳的學習模式。個別學習則可以增進教師與個別學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與負責自律的精神。教師運用個人與團體學習可建立有利於提高學習興趣的課堂氣氛。

.

作業設計與回饋

 在課程進行中,教師可以透過適當的作業設計建立學生的臨時動機,最終建立長期的學習動機。教師宜告訴學生要做甚麼、如何做、其價值為何。個人作業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讓學生感到樂趣或實用的感受。作業成績與教師在作業內的評語影響學生的後續學習興趣。低成就需求的學生宜從簡單記憶式(如背誦某些步驟)或簡單程序式(應用簡單的程序思考進行推論)的作業類型開始,高成就需求的學生可以給予意見式(申論)或理解式(演譯推論)的作業。然而無論哪一種學生都希望教師給予明確的指示。教師若想要鼓勵低成就需求的學生挑戰意見式或理解式的作業,可以提供參考資料的細節,將理解式作業轉換成程序式作業,降低難度。作業的刺激只能夠建立學生的臨時動機,臨時動機要轉變為長期的學習動機有賴教師的堅持與調整。

.

 教師對於能力較低的學生宜採用循環重複的教學方式。教師對能力較低的學生每次所提示之教材宜簡短,並且給予簡要的作業。在後續的教學中,教師不斷延伸教材內容,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藉由提供少量訊息與個別作業維持學生的專注力,逐漸培養更持久的專注力並且累積知識。

.

教師態度的省察

 比馬龍效應提醒我們,教師對學生的高度期望會自我實現,然而教師只認識到這點並不足夠,教師應當經常地透過鑑定調整對學生的期望。幾乎所有的教師都依據學生的表現產生期望,這是正確的做法,然而問題出在學生可能持續進步,教師的期望卻未修對調整,這種現象被稱為持續性期望效應(sustaining expectation effect)。持續性期望效應不利於學生的進步。教師應留意這種傾向,定期調整對學生的期望。例如不要每次都點高期望的學生回答問題,應當給予進步中的學生回答的機會,以免造成成長機會的不均等。

.

 教師的行為對學生具有重大的影響,大多數學生非常在乎教師對自己的評語,教師應當善用這種魔力。前述持續性期望效應可以說是教師對學生初次印象所產生的成見。研究發現,有些教師在不知不覺之中對於期望較高的學生顯露較好的態度,無形中對其他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教師在與低成就需求之學生互動時,所給予的鼓勵與肢體語言應當與高成就需求的學生相同。

.

增進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之歸納

1. 認清學習價值:課程的實用性是學生所關注的,特別是技職院校的學生。價值的認定需同時一次滿足更基本的需求,這些需求依序為安全感、歸屬感與成就感。說明所學與應用之間的關係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2. 營造課室風氣:營造一個接納與包容的環境,以致於學生敢嘗試錯誤。活動具備適度的難度,兼具挑戰性與可完成性。

3. 建立正面期望: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將較大目標轉換成多個單一活動,透過多次單一活動的成功幫助學生累積信心。對於不同程度的學生給予不同的作業,引導學生與自己比較,給予學生評鑑及即時回饋,幫助學生找出自己的學習策略。只要努力完成作業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某種程度的肯定。

4. 學習動機的長鞭效應:在學習過程中製造機會給學生表現並且加以肯定,勿過度強調分數,以免學生的價值觀偏離,特別是焦慮型的學生更容易產生負面影響。定期與學生檢討學習的策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