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教師的創新動機與創意來源

  教學是一種技術與藝術。教師可以透過方法與技術,研擬教學計劃與活動步驟。然而人的活動並非機械式的,環境與人的思考隨時影響教學情境,教師體察環境的變化與學生的思考活動,機動變換教學方式,是一種藝術的表現。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系統

  每個人的自然行為顯示其內心深處的基本看法與假設,這就是個人的哲學傾向。個人的哲學傾向有時候甚至當事人也不自知。例如美國研究人員訪問白種人,詢問是否贊同種族平等以及白人與黑人通婚,受訪者往往毫不猶豫地贊同。然而,問及是否願意讓自己的兒女與黑人通婚,許多人卻又不同意。這種現象反映出個人內心的真實傾向與附和社會標準所呈現的表面傾向可能不同。教師對教學的看法何嘗不是如此。教師對於教學的看法可能傾向和諧理論(consensus theory)或衝突理論(confict theory)。和諧理論主張師生關係應保持和諧,在共識下進行班級活動;衝突理論則認為師生關係本身是對立的,教師應當有效控制學生。以管理類課程為例,教師都知道應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批判的能力,但是仍有許多教師採行一慣的講授法,讓學生完全聽講,其原因可能是教師受到衝突理論的影響而不自知,咸認為講授法是最普及與最好控制的教學法。除了導因於行政與研究負擔之外,教師對於教育原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也是固守講授法的因素之一。

  

調整思考系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

  教學的原理可以從哲學、心理學與社會學等角度去探討。就哲學的角度來看,教學必須有目的(目的性) 、有方法(釋明性)、有回饋(覺知性)。教學必須是具教育性的(教人學好),不可背離真善美的目的;其次、教學的途徑與方法是多元且並用的,目的在追求學習的有效性,任何可以引導學習效果的認知方法或歷程都可以做為教學的方法;最後、教學應當同時重視學習歷程與最終成效,在過程中評估學習效果,確保學習的達成。整體而言,教學應當有一個正向的目的,例如教導學生情緒管理;教師根據教學的目的選擇幾種教學方法,例如角色扮演、分組討論、講授示範、心得發表等,務要因應所傳授之知識的特性,達成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顧及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學習意願,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態,調整教學的內容與方法,確保學習的效果。

老師可以過得更快樂

  適當的教學法可以同時滿足教學的目的性、釋明性與覺知性。教師在明瞭基本教育理論的前提下,可以進一步探究各種教學法的優缺點與功能,依照自己所傳授的知識的特性,選擇合適的教學法。教師研習基本的教育理論,目的在知其所以然,才能夠真正調整自己內心深處的基本看法與假設,以致於產生創新的動機與行為。教師學習與熟悉各種教學法則可以因應自己所傳授的知識的特殊性,產生創意的教學法。版主將繼續探討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並且與您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