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文化基礎對教學活動的重大影響

.

教學是文化的一部份

  人的智性讓人能夠對自然環境的特性產生理解,以至於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參與對自然的經營。人對自然的經營所做的加工與改造形成了區域性的文化。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Tylor)認為,文化或文明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它包含了知識、信念、藝術、法律、道德、習俗,以及任何由社會分子所獲致的能力及習性。人類所長期累積的文化有賴教學活動傳給後代。以語言為例,語言是文化的產物之一,語言必須依賴學習才能延續。教育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份,教育的體制、教材與設施都是人造物,受到文化的影響,也影響文化。教學是教育的一環,也是教育最重要的活動。

.

教學不是給予的活動

  教學往往被誤認為是給予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學習者在認知上必須有類化的活動才能有效學習。類化作用是學習者將新接受的經驗對已經具備的經驗產生類化,才能有效吸收新的經驗。將教學視為給予的活動,其實就是假設在「給」與「收」的過程中,給予的物件不必經過任何的改變就可以讓學生全然吸收。然而自然界的生物莫不與周遭的事物產生交互影響,教學活動深受社會文化的影響,知識在傳遞的過程中必定也受到文化的影響。一個人最初所接受的文化影響其對事物初期的想法(文化決定論),因此一個人對於教育的最初看法也受到其所浸淫的文化的影響。亦即,文化決定了教育的目的、內容、方式與制度。

.

文化指導教學目標之擬定

  文化指導教學目標之擬定。教學的目標可以區分為認知取向、情意取向、知能取向、行為取向。教師依據科目的特性、學校的特色、科系的屬性對這些取向訂定不同的權重,再針對個別的取向制定所期望的目標。權重的制定本身就受到文化的影響。以影像處理課程為例,藝術科系與資訊工程科系所分配的權重就有很大的差異。藝術科系可能偏重情意,資訊工程科系可能偏重知能。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必須先依照學校的使命、科系的目標與班級的文化特性擬定教學目標,才能確保文化的協調。例如普通大學與技職學院的使命不同,在權重的制定上自然有所差異。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西方文化可能影響東方文化、新科技的出現也可能改變文化、學校的轉型也可能改變學校的使命,當文化改變時,教育的目的、內容、方式與制度也可能跟著改變,教學目標自然也跟著改變。

.

文化影響教學的方式

  文化影響教學的方式。我國的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上對下的關係,這是因為我國傳統文化重視權威,相對之下,我國的教師經常採用單向的講授方式。近年來,由於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國教師的形象也在緩慢調整中,過去權威的形象逐漸被亦師亦友的角色取代。西方教育重視個人的社會功能,強調分工合作、溝通、建立共識,因此大多採用社會化的教學法。另一方面,隨著地球村概念的發展,各國外籍學生人數逐漸增多,外籍學生與當地國的班級文化產生交互影響。外籍學生必須適應當地國對「好學生」的定義,當地國則嚐試包容外籍學生的習慣與想法。為了增進教學效果,教師有必要了解教學與文化的關係,才能以更開闊的思維接納不同的教學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