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教師不得不知道的認知心理學

.

知識記憶的原理

  從認知心理學來看,教學是訊息處理的過程。教師若想要確保學習的效果,必須對訊息處理過程有所了解。人類的感官系統持續地大量感受外界的訊息,然而只有其中一小部分的訊息會被保留在短期記憶中,這些訊息的篩選乃是取決於個人的動機、期望與生理狀況。儲存於短期記憶內的訊息約十秒後就會消失,只有那些經過複習與整理的訊息才會進一步轉變為長期記憶。教師深入理解學生的動機、期望與生理狀況,有助於掌握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幫助學生複習與整理所獲取的知識則有助於學生對該知識建立長期記憶。

.

引導大腦為學習標的忙碌

  人類的訊息處理系統非常忙碌,對於突發事件也隨時保持警戒的狀態,然而大腦同時所能掌控的訊息數有限,教師應當善加利用這種特性。隨著對事物熟練度的提高,人類所能同時掌握的訊息數也會提高,這是因為這些熟悉的訊息已經處於穩定狀態,大腦只需撥出少許注意力就可以掌握。思考的速度永遠比單一訊息的接收還要快,因此學生坐在舒適安靜的課室中長時間聽取單調的訊息,將導致注意力的轉移,產生無聊或昏昏欲睡的感覺。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當引導學生思考,穿插不同的教學活動,降低無聊或昏昏欲睡的感覺,也達到提升學習的效果。

.

語言認知的應用

  人類對語言訊息的理解以及語言訊息的製造都經過辨識與轉換。人類在理解語言訊息的過程中會將聽覺資料與記憶中的事物比較,試圖辨識說話者所傳達的字彙群與字彙之間的關係,建立句法表徵(syntax representation),最後將句法表徵轉換成訊息。反過來,人類在製造語言訊息時,會將訊息轉換成句法表徵,再將句法表徵與記憶中的事物比較,觸動那些與語意有關的字彙,最後形成句子。教師講話的清晰度、速度以及語氣與聲調的變化都對學生對訊息的理解程度有所影響。教師說話的清晰度關係到學生理解訊息所必須付出的能量,提高說話的清晰度可以降低學生理解的負擔;短期記憶內的訊息經過複習與編碼才會轉變為長期記憶,教師在傳遞一項訊息後應當給學生一段思考與記憶的時間,幫助學生將短期記憶轉換為長期記憶。例如教師可以透過提問或邀請學生問問題來刺激學生思考與組織新的訊息;教師對語氣與聲調的掌握可以引導學生的注意力。

.

將心比心

  教師對所傳授的知識往往相當熟悉,然而學生卻是初次接觸,教師雖然知覺這種狀態,卻難以評估其間的差距。教師若想要降低這種師生之間的差距,提高學習效果,必須理解學生的思考模式,配合學生的思考歷程。雖然部分教科書在教材的編排上已經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降低理解的難度,但是學生對每個教學單元的理解仍然有待教師的協助。教師在課堂中隨時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況,並且進行必要的調整與補充,可以確保學生的學習成效。

.

  對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認識可以幫助教師知其所以然,以致於願意在教學上做調整,造福學生,也讓自己享受教學的樂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